富士康不加班引离职潮VS任正非称华为没有996!加班管理到底有多重要?| 摩创法律顾问
前有“狼性文化”已出圈的华为否认加班,后有富士康因不能加班引发员工离职潮,2020年的魔幻还在持续发酵。
“我们没有996的说法,不知道是哪个公司的说法,更没有007。……我们最基层的员工想多加一点班也不行,超过一定小时数以后原则上是不再给报酬的。”
意思是不给加班费所以不算加班?对此,员工回应:“老板说的没错,关键是要准确的定义‘加班’。按公司定义,只有领加班费的时段才叫加班,不领加班费的干活,那不叫加班,叫奋斗。”
△ 图源网络
华为的内部规范与操作外人不得而知,是否有996和007、加班管理是否合法我们无从评价。但是近期围绕“加班”引发的讨论,却是接连不断。
就在5月13日,河南郑州经开区富士康厂区掀起了员工的离职潮。据了解,订单和原材料因疫情影响到不了位,员工不能加班工资太低,很多人熬不住便离职了。
吃瓜之余值得思考的是,加班管理制度对企业到底有多重要?
加班“奇葩说”?
企业该如何合法有效管理?
实务中加班引发的争议多发生于加班的界定、加班工资、拒付加班费等方面,
基于20年法律顾问针对2014年-2018年广东省共75000多件劳动争议案件的总结所形成的《2014年-2018年广东省劳动争议大数据报告》显示:
在“考勤、加班”争议中,“加班工资”争议占比达74.87%,排在首位,其次为“加班的举证责任”争议,占比17.12%,其余依次为“考勤确认”争议,为3.71%,“工时制度”争议及“加班的界定”争议,为分别为2.17%和2.12%。
//
实务中,企业尤其科技企业,多存在加班的情况,若处理不当,争议就由此产生,尤其是加班工资问题,因其涉及员工薪酬问题,劳资双方一旦出现争议,必然牵涉到加班工资的争议。
此时,如自身功课做得不到位,极容易使我们企业在法律上处于不利的地位,如加班工资的计算标准不明确、无考勤记录导致无法举证等等皆易引起纷争。
//
例如以下几个真实案例:
双方由此发生争议。
2010年1月1日,公司决定不再与杨某续约,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;然杨某提出要求公司依法支付合同履行期间每个周六加班工资,双方由此发生争议。
甲向A公司所在地的劳动监察大队投诉,劳动监察大队查明后发出责令A公司限期改正的通知,后,A公司仍未按期改正。故甲提起劳动仲裁,仲裁委作出的仲裁裁决要求A公司需向甲支付加班费,并加付赔偿金。
法律顾问合规指引
综上,在实务操作中,完善加班管理制度,法律顾问建议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处理:
◆ 优化劳动合同约定或规章制度规定,对加班进行明确界定;同时,明确加班审批流程和加班工资计算方法,规范员工加班必须事先履行加班审批程序,即员工未经审批自主加班的行为无加班费。
因此,建议企业提前对上述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与优化。
//
◆ 企业应当做好加班申请和审批的相关资料表单、考勤记录确认等表单文件的管理、备份与存档,应至少保留两年备查。
◆ 除了前述针对性的规范管理之外,企业还可以采取绩效考核制度、晋升制度等从管理层面予以解决。
//
然而,加班管理在员工入职、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过程只是占据了很小的一个部分。
实际上,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,大摩梳理了入职到离职,最容易引发争议的风险点共有56个。
而所有的劳动人事纠纷困扰,都可以通过对这56个风险点进行梳理,从而提前防控;
具体如何做?这有赖于40份关键性表单文件及规章制度;可以说,规范了这40份表单文件及规章制度,基本可以管控企业劳动人事方面至少90%以上的法律风险。
作为20年的法律顾问,关于劳动人事纠纷困扰,对企业HR、Boss最想说的大白话是:
一定要做一个基础功课,那就是对本公司从招聘到离职的所有风险点进行梳理,所有规章制度和表单文件进行梳理规范,从而实现风险防范,规范管理。
具体而言,建议企业与您的法律顾问一起,从以下四个步骤开始,做好人力资源法律风险梳理:
▷ 法律风险点梳理与剖析
▷ 管理流程法律设计
▷ 关键性表单文件法律设计
▷ 管理制度制定与规范
微信扫一扫
全面梳理人力资源法律风险
体验精细化高端法律顾问服务